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重芯开始的人生 > 第七章 三剑客之张如京

第七章 三剑客之张如京(1 / 2)

张京1948年生在南京,老蒋家败退后随着果党一起去了湾湾,台大毕业后去了美国,攻读工程科学硕士和电子工程博士。

1977年张京进入当时声名赫赫的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,担任工程师,并且师从集成电路发明者“杰克基尔”的团队。

也许是命运弄人,张谋(台积电创办者)当时也在德州仪器担任资深副总裁,张谋手下管着4000多人。

张京,小工程师

张谋,资深副总

这两人在职位上天差地别,也没人能想到多年后双方成了“宿敌”,一个在湾湾创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芯片代工企业。

一个帮助大陆打下半导体代工的基石。

张京当时所做的是关于DRAM芯片的研发制造,可DRAM芯片市场被RB企业杀的支离破碎,80年代美企不是日企对手

美日贸易战也爆发于那个时代。

德州仪器苦苦撑到1997年,最终放弃DRAM产业,这一年正好是张京效力于公司的第20年。

在第20年,自己深耕的领域被公司放弃,张京也无心再逗留,他选择了提前退休,想回湾湾看看。

退休后的张京回到了湾湾,继续搞半导体,可张谋1985年就从德州仪器主动辞职,回到湾湾创办了台积电。

1997年的台积电已经颇具影响力了,和湾湾另一家半导体企业“联华电子”(联电)在激烈争夺半导体代工的江山。

在湾湾半导体行业厮杀激烈之时,50岁的张京找到了投资人注资,同时利用自己在德州仪器的广泛人脉,德州仪器校友会里的高级工程师,在湾湾创办了“世大半导体”,挑战“台积电”和“联电”。

世大半导体创办的那一年,台积电年营收13亿美元,并且在漂亮国纽交所挂牌上市。

而“世大半导体”,有着“德州仪器校友会”的支持,在技术实力上拥有相当实力,仅仅用了三年,“世大半导体代工”就实现了盈利,可谓神速。

但就在世大半导体正要蓬勃发展的时候,湾湾半导体代工双雄,“台积电”和“联电”的厮杀进入白热化。

当时“台积电”因订单大幅增长,产能跟不上,于是台积电要求客户提前支付订金,不然不给下订,这一做法让台积电口碑暴跌,遭到广泛批评。

在此机遇下“联电”展开凶猛的合并攻势,先后合并了联诚、联瑞、联嘉以及合泰等公司。

联电的“合并攻势”目的很明白,通过合并快速抢占市场,趁台积电受困之际,打垮他。

当时联电通过一连串的合并,一跃成为了一家资本额高达八百多亿的半导体巨头。

在此情况下,台积电坐不下去了,对手在搞并购的把戏,台积电也必然要选择合并其他公司,以求抢占市场和技术,和“联电”决一雌雄。

很快台积电看上了才发展三年,但势头正盛的“世大半导体”。

选定了目标,台积电便派人多次与张京接触,进行合并前的“尽职调查”(谨慎性调查)。

台积电是当时的龙头企业,要并购成立仅3年的世大,这件事得到大多数股东支持(谁都知道并购后股东能拿到不少好处)。

那张京的态度呢?张京也并没有反对并购。

但双方在具体谈并购的价格时,张京就没参加谈判,最终台积电以5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张京创立仅3年的“世大半导体”。

那一年,是2000年。

并购后台积电直接掌控世大半导体,世大的工程师和管理层也大部分留任。

但此时的张京已经心生去意,当年他选择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,就是为了去外面继续他的半导体理想的,在湾湾创办世大半导体,虽然3年就发展不俗,但在半导体行业前,始终有台积电和联电两座大山挡在前面。

这两家公司资金雄厚,技术实力也毫不逊色,世大想要弯道超车,几乎不可能。

所以也许在“台积电”筹划并购“世大”的时候,张京就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了。

台积电的并购案完成后,张汝京多次向张谋提出要去大陆发展,但张谋不置可否,始终没有个明确的态度。

张谋不表态也是情有可原的。

1990年后,华夏对半导体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,华夏每年都要花巨资进口半导体产品,于是我们想发展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产业。

但半导体是高科技产业,西方不希望华夏掌握,西方希望华夏永远是那低廉产品的代工厂,华夏做血汗工厂就够了,高科技的事,华夏人就别管了。

于是1996年以漂亮国为首的33个国家,共同签署《挖森那协定》,这个协定全称叫做《关于常规wuqi与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协定》。

简单讲就是,禁止向比如华夏之类的国家出口junshi装备,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则进行严格的审批出口。

对华夏出口的高新技术设备,都会以N-2的原则审批,所谓的N-2就是任何高新技术设备,华夏都将比西方国家晚至少两代。

N就是现在最先进的技术,-2就是比最先进的晚两代。

漂亮国对华夏施行“技术出口管制”,而当时湾湾当局的李登灰,以及后来的陈水鳖,自然紧跟漂亮国步伐,限制湾湾的高科技人才,前往大陆。

所以当张京和张谋谈论要去大陆发展时,张忠谋始终不明确表态,担心的就是这个东西,因为无论是高科技产品,还是高技术人才,流向大陆,都是非常敏感的。

但在这样的背景下,张京依然下了决心,抛售台积电股票,渡过湾湾海峡,来到大陆。

张京先去了京城考察,想在京城为他的投资选址,可在京城期间市长和主管科技的副市长都不在,只有一位无法做决策的官员陪同,最后定不下来,随后张京去了上沪。

张京和上沪经委副主任江shang舟是朋友,在得知这么一位人才要来大陆发展半导体,那必然是全力支持。

江shang舟力邀张京来上沪落地半导体产业,同时张京在上沪考察期间,上沪市长,副市长全都在场,一批大小官员陪着张京去张江选地。

2004年4月,张京在开曼群岛注册了“中心国际”,随后以外商投资的身份在上沪设厂。

肯定有人会问,为什么注册在开曼群岛?华夏的中心为什么国外注册?

1,避税,开曼是国际知名避税天堂。

2,西方国家忌惮华夏自己发展高科技,对华夏实施技术N-2的封锁,所以中心国际在开曼注册,用的是外资名义在大陆投资,这样可以更灵活的进行合资,参股,重组,合并等。

所以你就能看到,中心国际在注册后,他的首批投资名单中有华夏政府背景的上沪实业,北大青鸟,也有漂亮国高盛,湾湾的汉鼎亚太,还有新加坡的淡马锡投资。

这样,中心国际就是个在华夏的外资企业,而不是让西方国家敏感的华夏国企,这更有利于资本,技术,设备,人员等流入中心。

2000年4月公司创立,5月张京带领数百名工程师团队和技术来到上沪,8月就破土动工,可谓是全世界最快的芯片厂建厂记录。

在张京和华夏政府的支持下,中心国际扩张神速,中心在上沪一口气建了3座八英寸芯片厂,京城建了2座12英寸芯片厂,随后又收购了摩托罗拉在tian津的一家8英寸芯片厂。

你不可能看到比这更汹涌的投资手笔了,光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耗资数亿美元,一条12英寸的耗资10亿美元。

中心这一上来没多久,几十亿美元就砸进去了。

中心国际汹涌的设厂扩张,让他的产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冲入世界半导体代工行业的前三甲,仅次于台积电和联电。

面对中心国际如此的扩张冲击力,湾湾当局急了,陈水鳖亲自下令,以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去上沪投资为由,重罚张京500万湾湾币,京城12寸厂建厂后又罚500万,收购tian津摩托罗拉后再罚500万。

最后湾湾当局见张京“不知悔改”,索性把他名字列入通缉名单,这让张京宣布放弃湾湾省护照。

当时张京发表一份公开声明:

我虽是漂亮国公民,但在湾湾高官大,对湾湾省感情深厚,1990年从漂亮国回湾湾省后,在湾湾省建造了4座芯片代工厂。

2000年开始在大陆兴建芯片代工厂,我为两岸的半导体产业同样尽力,为华人的半导体事业同样尽力。

我深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,一脉相承,唯有合作互助才能获得双赢,希望当局别再来打压我们在大陆的发展了。

在扛过台当局的打压后,2004年创办仅4年的中心国际赴美上市。

中芯在创办之初的成功有其特殊性,首先创办人张京是美籍湾商,其次中心国际的股东是全球资本,有大陆的,有湾湾的,有漂亮国的,有新加坡的,这都给芯片生产线的建立提供很大便利。

要知道,如果由一个大陆人,或者是纯国企背景来搞芯片代工厂的话,那漂亮国的技术封锁会把你弄死。

之前国企背景的华红,就打算整一条12英寸厂,可多少年过去了,漂亮国就是封锁着技术和设备不运过来,让你的厂没法建。

虽然中心的前几年发展神速,可以用汹涌来形容,但步子迈的太快太大,总会出问题。

上面说了中心国际是国际资本,美籍湾商带着一大批美籍和湾湾工程师搞起来的。

这就让中心内部存在着三股不同势力:

1,大陆势力,大陆扶植中心毫无疑问的是要做出属于大陆自己的半导体代工产业,完善大陆从设计到制造的整条芯片产业链。

可以这么讲,大陆势力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存在的。

2,创办人势力,创办人张京不管是先前在湾湾搞“世大半导体”,还是来大陆搞“中心”,他的目的在于一个半导体梦,一个华人的半导体理想,他更注重于技术升级,也更希望中心国际成为能和台积电、联电相比肩的世界级半导体厂。

3,资本势力,资本的唯一目标是盈利,投资中心可以赚钱,赚大钱,要知道中心创建之初,漂亮国高盛,湾湾汉鼎,新加坡淡马锡,这都是只看重资本增值的投资公司。

让中心赚钱,是他们的唯一利益,他们并不在乎华夏人有没有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。

也正因此,公司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大,外资股东认为张京盲目扩张,从2000年创办到2009年,这接近十年时间里,中心没有一年是盈利的。

2000年中心创办

2007年,中心亏损1950万美元

2008年,中心亏损4.4亿美元

2009年,中心亏损8亿美元

这样一家公司就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钱,还能撑多久。

但张京是做技术出身的工程师,他思考的角度当然不是资本盈利,他说:

股东只看到中心业绩差,却不懂其他同行比中芯起步早了20年,中心国际是在用自身连年亏损,来拉动整个华夏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升级。

但资本势力不会管你这些,更何况从2008年开始,存储芯片价格暴跌,中心国际陷入财务困局,急需新资本注入。

由于扩张太快,产品价格又暴跌,中心快撑不下去了,但中心并不缺来钱的途径。

包括黑石在内的多家国际著名私募找过张京,希望收购股权,入驻中心,同时多家国企也愿意出资,比如da唐电信,华润,华夏电子信息产业集团。

这时张京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,是拿私募的钱,还是拿国企的钱,中心董事会当时为此事产生巨大争论。

最终张京决定选择国企,在da唐,华润,中国电子集团里选一个。

最终董事会选择了da唐电信。

2008年11月,国企da唐电信入股中心国际,成为第一大股东。

本以为这波财务危机过去了,可没想到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。

2009年,漂亮国加州联邦法院传来消息,湾积电起诉中心国际侵权的官司,中心败诉了。